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2.54億人,比2010年增長約8000萬,占總人口數18.1%,其中,60至65歲之間也約有8000萬人。這意味著,在之后五年內,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增長量將約等于過去十年的數量,幾乎逼近德國總人口數。此外,目前國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在老齡化趨勢加快、人均醫療資源匱乏、各地區資源配置不均的大背景下,老人尤其是基層失能老人,迫切需要新的就醫方式。
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關于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重點由二級及以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對有居家醫療服務需求且行動不便的高齡或失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復期或終末期、出院后仍需醫療服務的老年患者等提供相關醫療服務。多地之前已經有了此類嘗試,居家醫療的確給老年人帶來了便利和實惠,但也暴露出護理人力匱乏、獎勵鼓勵機制缺位、市場運作不規范等問題。
把病床放在家里
早在1984年,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建立了家庭病床科,是目前“后醫療服務中心”的前身。中心主任傅曉輝介紹,后醫療服務中心將醫院、家庭、病人三位一體結合起來,采取住院和門診兩種服務方式,主要收治慢性病穩定期需要治療的病人,提供例如換管、抽血、肌肉注射、拆線、換藥、出院后病情監測等服務。
江蘇蘇州市將家庭病床建設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每年都給予財政補貼。家庭病床納入醫保項目,除起付線、建床費50元、巡診費每次自費25元外,其他費用按比例享受報銷,超過起付標準累計在4000元限額內按90%的比例結付。家住姑蘇區的王奶奶過去每年醫療支付都在萬元以上,如今減少到每年不足千元,這大大減輕了一家人的負擔。
4月7日,廣東省民政廳公開了擬制的《廣東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明確加大對醫務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支持力度、鼓勵各類養老機構與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中的醫療機構按規定申請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的,在其正式運營3個月后即可提出定點申請,相關審批部門定點評估完成時限不得超過3個月。到2021年各地級以上市至少建有一家設有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或中醫院等的養老機構,養老機構與協議合作的醫療機構普遍開通雙向轉介綠色通道,所有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基層醫療服務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實現深度融合。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艷青認為,開展家庭病床服務有利于更好地照護失能老人,既可滿足患者長期醫療服務的需求,又可讓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康復、療養,同時不占用大醫院醫療資源,提高了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家庭病床的價格機制,體現勞務技術價值,激勵醫護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一些地方探索在醫保、長護險之外提供社會化的家庭病床類服務,明碼標價收費,服務項目更多,可以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多數居家醫療需求仍未得到滿足
2019年年初,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該文件鼓勵試點地區醫療機構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2020年年底,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原明確的試點省份按要求繼續開展試點,其他省份原則上至少確定1個城市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然而,在互聯網醫療估值暴漲、市場布局火熱、輿論高度關注的現象下,這四千萬老人的“居家醫療”需求,真的被滿足了嗎?

從去年12月開始,北京佑安醫院開始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患者及其家屬可以線上預約護士,護士接單后利用休息時間到患者家里提供服務。截至今年3月16日,北京佑安醫院僅接21單,月均不足十單。作為這項業務的主要推動者,該醫院護理部主任張莉莉說,目前還沒有全面推開這項業務,每一步都走得很謹慎。全院600多名護士,只有200人報了名。作為比較,成立于2013年的慢病管理中心,主要業務包括線上線下一體化“康樂家園”會員制慢病患者管理、“互聯網診療”、 “遠程醫療”、“出院隨訪”等,已經有了一萬三千余名會員。該中心目前只有十余位工作人員。
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地方試點的“護士多點執業”或“護士區域注冊”是對護士從事兼職服務的許可,政策鼓勵二、三級醫院護士到基層提供延續護理、長期護理、居家護理等,但許多醫院對此持保留態度,名義上讓護士選擇,實際上無法提供“自愿”的條件。
在現階段,發展居家護理最大的困難還是缺乏護理人才。從全球看,大多數國家的護士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5‰,而中國不到3‰,以此推算,全國目前尚缺數百萬名護士。隨著老齡人口日益增加,護理人力資源會更為捉襟見肘。
此外,法律條文尚未完備、互聯網平臺不夠規范,也都是阻礙居家醫療的這一“供血大動脈”輸血到千萬條“毛細血管”的“拒馬”。對比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兩份關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文件,不難發現2020年版的文件首次提出了關于醫保支付的內容--建立完善有利于“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發展的相關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這意味著,“互聯網+護理服務”在今后有進入醫保支付體系的可能,但這種可能什么時候成為現實,目前依然是未知數。政策方面,目前只有試行的“老年護理實踐指南(試行)”和“居家醫療服務參考項目(試行)”,相關條文還需要進一步反饋并繼續完善。
互聯網平臺的整合則顯得更為急迫。拿北京地區舉例,2017年6月底,114掛號平臺創立--平臺整合了北京地區所有二級、三級以上公立醫院,免去了病患換一家醫院就要換一個平臺掛號的不便。然而在居家醫療方面,北京市的患者只能通過第三方平臺來預約少部分三級醫院護士的上門護理服務,這些公立醫院又分散在不同的平臺,平臺又大都由私立醫院創辦。需要居家護理的大多數是老年人,即便是他們的子女,想要搞明白這一堆平臺,也是比較困難的。這不僅讓患者下單預約平添了麻煩,也會出現不必要的“公私混淆”。
加強居家醫療服務工作需要多方合力
4月8日國家衛健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強調“醫養結合也列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社區醫院床位設置以老年、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床位為主,建立醫師執業區域注冊制度,鼓勵醫師在醫養結合機構執業”,要“引導各類院校設置老年醫學、康復、護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并且要與時俱進,“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將老年人作為重點人群優先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吳向東以山東曲阜居家醫養模式為例,總結了其中經驗:一是建立了服務片區、信息庫和專業隊伍,二是打造鎮街二次報銷制度,三是提高開展居家醫養服務的醫護人員薪資報酬,保障不低于與本單位同等條件醫護人員水平,四是在醫療安全方面,制定了申請、評估、管理、終止四個工作流程。
在我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時候,居家醫療市場前景廣闊,機遇良多。不過市場的發展、需求的滿足單靠一方出力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件事上,除了政府要做好統籌規劃,醫院和社會組織機構要也需要主動作為、相互配合,以切實減輕患者及家庭負擔為準則,探索家庭病床市場化發展的多樣可能;患者與家屬要及時溝通反饋,這樣才能促進服務工作的精細化與高效化,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穩步推進居家醫療服務工作展開。
武漢九鼎顧問是一家集醫院績效、戰略、文化、人力資源為一體的醫院管理咨詢公司,如有咨詢需求請撥打熱點:027-82444583,或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客服微信。
更多資訊請訪問 醫院管理咨詢公司 http://www.solar-games.net
免責聲明
本網站轉載的所有文章的版權歸版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給予刪除等相關處理。